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亚洲黑人巨大videos

古詩 > 古詩詩詞
詩詞工具全集 查詩詞 查詩人
原道全文
生成鋼筆字帖

原道

àizhīwèirén,
hángérzhīzhīwèi,,
yóushìérzhīyānzhīwèidào,
dàiwàizhīwèi。。
rénwéidìngmíng,,
dàowéiwèi。
dàoyǒujūnxiǎorén,
éryǒuxiōngyǒu。。
lǎozhīxiǎorén,
fēihuǐzhī,
jiànzhěxiǎo。
zuòjǐngérguāntiān,
yuētiānxiǎozhě,
fēitiānxiǎo。。
wéirén,
jiéjiéwéi,,
xiǎozhī。
suǒwèidào,
dàosuǒdào,,
fēisuǒwèidào。。
suǒwèi,,
suǒ,,
fēisuǒwèi。。
fánsuǒwèidàoyúnzhě,,
rényánzhī,,
tiānxiàzhīgōngyán。
lǎozhīsuǒwèidàoyúnzhě,
rényánzhī,
rénzhīyán。
zhōudàoshuāi,,
kǒngméi,,
huǒqín,,
huánglǎohàn,
jìn、wèi、、liáng、、suízhījiān。。
yándàorénzhě,,
yáng,,
guī;
lǎo,,
guī。
,,
chū。。
zhězhǔzhī,
chūzhězhī;
zhězhī,,
chūzhězhī。
!
hòuzhīrénwénréndàozhīshuō,,
shúcóngértīngzhī?
lǎozhěyuē
kǒng,,
shīzhī。。
zhěyuē
kǒng,
shīzhī。。
wéikǒngzhě,
wénshuō,
dànérxiǎo,,
yuēshīchángshīzhīyúněr。
wéizhīkǒu,
éryòuzhīshū。
!!
hòuzhīrénsuīwénréndàozhīshuō,,
shúcóngérqiúzhī?
shèn,,
rénzhīhǎoguài,,
qiúduān,
xùn,,
wéiguàizhīwén。。
zhīwéimínzhě,
jīnzhīwéimínzhěliù。
zhījiàozhěchǔ,,
jīnzhījiàozhěchǔsān。。
nóngzhījiā,
érshízhījiāliù。。
gōngzhījiā,,
éryòngzhījiāliù。
zhījiā,,
éryānzhījiāliù。。
nàizhīmínqióngqiědào?
zhīshí,,
rénzhīhàiduō。。
yǒushèngrénzhě,
ránhòujiàozhīxiāngshēngxiāngyǎng養(yǎng)zhīdào。。
wéizhījūn,,
wéizhīshī。
chóngshéqínshòu,
érchǔzhīzhōng。。
hánránhòuwéizhī,,
ránhòuwéizhīshí。
chǔérdiān,,
chǔérbìng,,
ránhòuwéizhīgōngshì。。
wéizhīgōngshànyòng,,
wéizhītōngyǒu,
wéizhī醫(yī)yàoyāo,
wéizhīzàngmáichángēnài,,
wéizhīxiānhòu,
wéizhīxuānyān,
wéizhīzhèngshuàidàijuàn,
wéizhīxíngchúqiánggěng。。
xiāng,
wéizhī、、、dǒu、quánhéngxìnzhī。
xiāngduó,,
wéizhīchéngguōjiǎbīngshǒuzhī。。
hàizhìérwéizhībèi,,
huànshēngérwéizhīfáng。。
jīnyányuē
shèngrén
dàozhǐ。。
pōudǒuzhēhéng,
érmínzhēng。
!!
ér。。
zhīshèngrén,,
rénzhīlèimièjiǔ。
?
máolínjièhán,
zhǎozhēngshí。。
shìjūnzhě,
chūlíngzhě;
chénzhě,,
hángjūnzhīlíngérzhìzhīmínzhě;
mínzhě,,
chū,
zuòmǐn,
tōnghuòcái,,
shìshàngzhě。
jūnchūlíng,
shīsuǒwéijūn;
chénhángjūnzhīlíngérzhìzhīmín,
shīsuǒwéichén;;
mínchū,,
zuòmǐn,
tōnghuòcái,,
shìshàng,,
zhū。。
jīnyuē,,
érjūnchén,
ér,
jīnérxiāngshēngxiāngyǎng養(yǎng)zhīdào,
qiúsuǒwèiqīngjìngmièzhě。。
!
xìngérchūsāndàizhīhòu,,
jiànchù、tāng、wén、、、zhōugōng、kǒng。。
xìngérchūsāndàizhīqián,
jiànzhèng、、tāng、wén、、、、zhōugōng、kǒng。
zhīwáng,
hàosuīshū,
suǒwéishèng。。
xiàérdōngqiú,,
yǐnérshí,
shìsuīshū,,
suǒwéizhì。。
jīnyányuē
wéitàizhīshì??
shìdōngzhīqiúzhěyuē
wéizhīzhī??
zhīshízhěyuē
wéiyǐnzhīzhī?
chuányuē
zhīmíngmíngtiānxiàzhě,,
xiānzhìguó;;
zhìguózhě,
xiānjiā;
jiāzhě,
xiānxiūshēn;;
xiūshēnzhě,,
xiānzhèngxīn;
zhèngxīnzhě,,
xiānchéng。。
ránzhīsuǒwèizhèngxīnérchéngzhě,
jiāngyǒuwéi。
jīnzhìxīnérwàitiānxiàguójiā,
miètiāncháng,
yānér,,
chényānérjūnjūn,,
mínyānérshìshì。。
kǒngzhīzuòchūnqiū,
zhūhóuyòngzhī,
jìnzhōngguózhōngguózhī。
jīngyuē
zhīyǒujūn,
zhūxiàzhīwáng。。
shīyuē
róngshìyīng,,
jīngshūshìchéngjīnzhī,,
érjiāzhīxiānwángzhījiàozhīshàng,
érwéi?
suǒwèixiānwángzhījiàozhě,
??
àizhīwèirén,
hángérzhīzhīwèi。。
yóushìérzhīyānzhīwèidào。。
dàiwàizhīwèi。。
wén
shī、shū、、、、chūnqiū;
、、、xíng、zhèng;;
mín
shì、、nóng、gōng、;
wèi
jūnchén、、、shīyǒu、bīnzhǔ、、kūn、;
、
gōng、shì;;
shí
、、guǒshū、ròu。
wéidàomíng,
érwéijiàoháng。。
shìzhīwéi,
shùnérxiáng;;
zhīwéirén,,
àiérgōng;
zhīwéixīn
érpíng;
zhīwéitiānxiàguójiā,
suǒchǔérdāng。。
shìshēngqíng,
jìncháng。
xiàoyānértiānshénjiǎ,
miàoyānérrénguǐxiǎng。。
yuē
dào,
dào?
yuē
suǒwèidào,
fēixiàngsuǒwèilǎozhīdào。
yáoshìchuánzhīshùn,
shùnshìchuánzhī,
shìchuánzhītāng,
tāngshìchuánzhīwén、、、zhōugōng,
wén、、zhōugōngchuánzhīkǒng,
kǒngchuánzhīmèng,,
zhī,,
chuányān。
xúnyáng,
yānérjīng,,
yānérxiáng。。
yóuzhōugōngérshàng,
shàngérwéijūn,
shìháng。
yóuzhōugōngérxià,,
xiàérwéichén,
shuōcháng。。
ránzhīér??
yuē
sāiliú,
zhǐháng。
rénrén,,
huǒshū,,
。
míngxiānwángzhīdàodàozhī,,
guānguǎfèizhěyǒuyǎng養(yǎng)。
shù!
原道譯文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博愛叫做“仁”,恰當?shù)厝崿F(xiàn)“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yǎng),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兇德。老子輕視仁義,并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于他的觀念狹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里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里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狈鹫咴唬骸翱鬃?,吾師之弟子也?!睘榭鬃诱撸暵勂湔f,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于漢代,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毖芯靠讓W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于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這一類話。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于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只喜歡聽怪誕的言論。古代的人民只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只占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務農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器用;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yǎng)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y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有圣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yǎng)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驅走那些蛇蟲禽獸,把人們安頓在中原。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營商業(yè),調劑貨物有無;發(fā)明醫(y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制定禮節(jié),以分別尊卑秩序;制作音樂,以宣泄人們心中的郁悶;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制定刑罰,以鏟除那些強暴之徒。因為有人弄虛作假,于是又制作符節(jié)、印璽、斗斛、秤尺,作為憑信。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于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wèi)家國??傊?,災害來了就設法防備;禍患將要發(fā)生,就及早預防。如今道家卻說:“如果圣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唉!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yǎng)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因此說,君王,是發(fā)布命令的;臣子,是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tǒng)治的人的。君王不發(fā)布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應在上統(tǒng)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如今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系,消除你們的父子關系,禁止你們相生相養(yǎng)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凈寂滅的境界。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鬃又鳌洞呵铩芬?,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薄对姟吩唬喝值沂氢?,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如今道家卻說:“為什么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這就好象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么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么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fā)揚他的光輝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可見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如今那些修心養(yǎng)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鬃幼鳌洞呵铩?,對于采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于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墩撜Z》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薄对娊洝氛f:“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比缃?,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xiàn)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yǎng)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shù)牡胤?。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tài)。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么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并不全面。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么,怎么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fā)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博愛叫做“仁”,恰當?shù)厝崿F(xiàn)“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yǎng),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兇德。老子輕視仁義,并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于他的觀念狹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里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里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于漢代,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狈鸺乙舱f:“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毖芯靠讓W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于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這一類話。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于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只喜歡聽怪誕的言論。古代的人民只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只占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務農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應六家的器用;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有圣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yǎng)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驅走那些蛇蟲禽獸,把人們安頓在中原。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營商業(yè),調劑貨物有無;發(fā)明醫(y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制定禮節(jié),以分別尊卑秩序;制作音樂,以宣泄人們心中的郁悶;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制定刑罰,以鏟除那些強暴之徒。因為有人弄虛作假,于是又制作符節(jié)、印璽、斗斛、秤尺,作為憑信。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于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wèi)家國??傊瑸暮砹司驮O法防備;禍患將要發(fā)生,就及早預防。如今道家卻說:“如果圣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卑?!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因此說,君王,是發(fā)布命令的;臣子,是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tǒng)治的人的。君王不發(fā)布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來供應在上統(tǒng)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如今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系,消除你們的父子關系,禁止你們相生相養(yǎng)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凈寂滅的境界。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如今道家卻說:“為什么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這就好象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么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么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fā)揚他的光輝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笨梢姽湃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如今那些修心養(yǎng)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鬃幼鳌洞呵铩?,對于采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于采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墩撜Z》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薄对娊洝氛f:“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比缃?,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xiàn)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yǎng)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shù)牡胤?。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tài)。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么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并不全面。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么,怎么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fā)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原道注解
1
宜:合宜?!傲x者,宜也。往。和藹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嵭技毿〉臉幼?。
2
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3
楊:楊朱,戰(zhàn)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
4
墨:墨翟,戰(zhàn)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疤煜轮圆粴w楊則歸墨。污蔑,詆毀。
5
誕:荒誕。
6
自?。?/span>自己輕視自己。
7
云爾:語助詞,相當于“等等”。關于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8
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9
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0
資:依靠。
11
焉:代詞,指做生意。
12
宮室:泛指房屋。
13
宣:宣泄。郁悶。
14
強梗:強暴之徒。
15
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制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zhí)一半,合以驗真?zhèn)?。玉制的印章。量器。秤錘及秤桿。
16
其:指佛家。
17
而:爾,你。下同。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凈?!爸T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凈,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梵語“湼盤”的意譯。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xiàn)實世界)?!俺鍪篱g,深樂寂滅。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處)貶斥。
18
其:指道家。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這里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19
天常:天性。
20
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1
進:同化。
22
經:指儒家經典。二句出自《論語·八佾》。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
23
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24
膺:攻伐。
25
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
26
幾何:差不多。
27
胥:淪落。郊祀,祭天。
28
假:通“格”,到。
29
廟:祭祖。
30
文:周文王姬昌。
31
武:周武王姬發(fā)。
32
周公:姬旦。
33
孟軻: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孔子再傳弟子,被后來的儒家稱為“亞圣”。
34
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zhàn)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35
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6
廬:這里作動詞。
37
其居:指佛寺、道觀。老而無妻。
38
獨:老而無子。
39
庶乎:差不多、大概。
原道賞析

《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fā)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霸馈?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tǒng)、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抨擊藩鎮(zhèn)割據(jù),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原道的介紹

原道簡析

《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fā)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tǒng)、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抨擊藩鎮(zhèn)割據(jù),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