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亚洲黑人巨大videos

百家姓 > 百家姓
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
姓氏:炳
拼音:bǐng
排名:2108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炳姓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108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炳姓起源

炳姓主要源自:姬姓。

炳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乃至春秋時期司炳,屬于以官職[span]稱謂為氏。炳,即火把,取亮之用,古代時期與“昞”、“昺”同義,但“昞”、“昺”二字與自然光亮相確,而“炳”特指人工火燭。

兩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宮廷職掌火燭之官吏稱“司炳”,亦稱“司昞”、“司昺”。在典籍《周禮·天官》中,稱其為“炳儀”、后世文獻(xiàn)中有稱為“秉儀”者,專門在黃昏后點亮和保管宮內(nèi)火燭,如同唐朝時期內(nèi)宮的秉燭司,歸由皇后管轄。

司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重要的諸侯國內(nèi)宮大夫,同時兼管左右給事、宣傳啟奏。到唐、宋、金諸朝,還負(fù)責(zé)管理宮廷內(nèi)部的經(jīng)籍紙筆、珠寶首飾玩器財貨等事務(wù)。

在司炳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炳氏、秉儀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炳氏、或秉氏,世代相傳至今。

炳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火荒之地炳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說起湖北,馬上就令人想起這么一句話:“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漢子大多堅韌、勤勞、機心,湖北姑娘普遍秀麗、聰穎、靈詰,別的地方人士將湖北人喻作“九頭鳥”,表明湖北人聰敏至極,因而,湖北人大多對此稱謂甚是得意,洋洋而一概不拒。據(jù)古籍《山海經(jīng)》中描述:“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首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惫糯鷷r期,居于中原地區(qū)的人們將荊楚及嶺南一帶地區(qū)視作蠻荒,將楚人視為南蠻,言語中多有不敬。但由漢朝學(xué)者劉向、劉歆父子??傻摹渡胶=?jīng)》則斯雅一些,將其比作“火荒”,避開了鄙視的“蠻荒”之詞,甚為明智,愈顯大家文華。而民間俗話中就干脆稱這“九首鳳”為“九頭鳥”,既通俗,又不失原意,貼切之至。

但在比《山海經(jīng)》更早的《奇世異簡》一書中,這“九頭鳥”就另有一說了,讀了來甚是令人深思:“贛水邊嶂,有鹙為甚,大如盤,麗羽如鳳,有九首各異,爪如輪,啼聲若獒,惡氣,其血劇毒。狡訐,喜翔,以蟲鼠為食,時九首各異向,撕扯間頭頸傷裂,其血沾人即斃。

由是贛人聚而舉炳驅(qū)之入荊荒,是為鶚?!边@就是說,在原來江西贛水流域的深山里,有種名叫“鹙”的像鳳凰那樣的異鳥,長有九個頭,大如磨盤,利爪張開如車輪,啼叫聲如狼嚎一般,渾身散發(fā)著惡臭的氣味,身上的血液中蘊有劇毒,人若沾上“鹙”的血,就會立即被毒死?!胞j”喜歡飛來飛去的,捕食毒蛇猛獸,還愛吃老鼠。

它的九個頭各有自己的想法,經(jīng)常會爭執(zhí)起來,相互撕打,做事時老是意見不合,因此,脖頸間經(jīng)常會被扯裂開來,毒血便會滴落下來,引得江西一帶的住民厭惡之極。

由于“鹙”懼怕火把光亮,于是人們集合起來,高舉火把,將“鹙”從江西深山里趕走,“鹙”沒地可去,只好飛到湖北一帶地方去了,在湖北一帶,它的名字就改為“九首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頭鳥”。江西人將“九頭鳥”成功地驅(qū)逐之地稱作“炳邑”,也就是今江西省贛州地區(qū)。如此說來,“九頭鳥”源自江西炳邑,無怪乎至今在贛南一帶,每當(dāng)人們彼此間指責(zé)對方外表美麗而內(nèi)心惡毒、殘忍、自以為是、無趣不討好、損人不利己之類時,便要罵對方為“九頭鳥”,在那里,“九頭鳥”是斥責(zé)、辱罵之詞。

其實,湖北與江西并不遠(yuǎn),何以對“九頭鳥”的含義有如此之天差地別之分歧呢?仔細(xì)想之,江西老表們的認(rèn)定還是很有意思的。例如住在景德鎮(zhèn)規(guī)劃局宿舍的黃姓耄耋老人(筆者考察時,其年九十三歲)如是解釋說:“九頭鳥的腦袋多,自然聰明之致。但彼此間不團(tuán)結(jié),有點吃的就相互爭搶,還經(jīng)常鬧得鮮血淋漓的,這血還毒害別人,那叫損人不利己。我們都將害人又害己的人,稱為九頭鳥,當(dāng)然古人要把它趕走了事?!薄熬蓬^鳥”源自江西炳邑,實無所考據(jù),但炳邑為贛州古稱,則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間仍有此稱謂,尤在今江西贛州瑞金一帶,仍稱贛州為炳邑、炳州。

炳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姬姓隨國之地,即曾侯乙的屬地。據(jù)史籍《左傳·僖公二十年》記載:戰(zhàn)國末期,楚武王曾三次攻打隨(曾)國都未成功,特別是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的“隨楚下溠之戰(zhàn)”中,楚武王病死于軍中,不得不與隨國結(jié)盟而退兵。

此后楚軍繞開隨國鋒芒,轉(zhuǎn)而攻占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但隨國最終在周定王姬瑜元年(公元前606年)被楚國令尹子文(斗豰於菟)擊敗,此后隨國境土日削,國勢衰落,不得不“世服于楚國,不通中國。”在史籍《左傳·哀公元年》中記載,其時隨國已經(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楚國附庸之國。

為避戰(zhàn)亂禍擾,時有古隨國人逃遷居于贛南地區(qū),指地為氏,稱炳氏,世代相傳至今。

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豫章、虔州為郡望。

今浙江省的金華市,陜西省的藍(lán)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江西省的景德鎮(zhèn)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同安區(qū)等地,均有炳氏族人分布。

虔州:即今江西贛州。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先后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quán)之始。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后屬廬陵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lǐng)十八縣,其中贛南三縣隸之:南壄縣(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轄今章貢區(qū)、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轄今于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yuǎn)、尋烏等地)。

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fù)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三縣仍隸之。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三縣隸廬陵郡。

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lǐng)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fàn)I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后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qū)年),屬江州。后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并入南康,領(lǐng)六縣。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揭陽為陂陽。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贛縣移縣治于葛姥城(今章貢區(qū)虎崗一帶)。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西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qū)年)。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yuǎn)郡。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隋大業(yè)初復(fù)為南康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并入贛縣、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寧都。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陂陽縣設(shè)石城場,并入寧都。虔州領(lǐng)四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唐朝時期改置虔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江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fù)置南安縣(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lǐng)五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fù)置大余縣,虔州領(lǐng)六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鎮(zhèn)。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出雩都三鄉(xiāng)和信豐一里復(fù)置安遠(yuǎn)縣,虔州領(lǐng)七縣。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zhèn)置瑞金監(jiān)。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虔州屬梁。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南唐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jiān)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lǐng)十一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yuǎn)、上猶、瑞金、龍南、石城。宋朝初期復(fù)稱虔州;宋淳化元年(關(guān)于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三縣別置南安軍。宋開寶八年(關(guān)于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宋太平興國元年(關(guān)于976年),改軍州復(fù)為虔州,隸江南西路;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zhèn)七鄉(xiāng)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六鄉(xiāng)于九州鎮(zhèn)置會昌縣,虔州領(lǐng)十三縣。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三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lǐng)十縣,隸江南西路。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宋紹興二十三(公元1153年)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fù)名為龍南。元朝時期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lǐng)縣如舊。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吳二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江西分為五道,贛州、南安二府均屬嶺北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公元1477年),設(shè)分巡嶺北道于贛州,贛州、南安二府屬之。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于贛州,稱虔院。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余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lǐng)四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增設(shè)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四道,統(tǒng)于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二府隸之。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從安遠(yuǎn)、信豐、龍南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以安遠(yuǎn)縣原轄尋烏等十五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lǐng)十二縣,南安府領(lǐng)四縣。清朝時期沿襲明制,增設(shè)寧都直隸州。清順治十年~至清康熙八年(公元1653~1669年),先后撤銷南贛守?fù)岷脱?、守兩道。清康熙十?公元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為贛南分設(shè)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三個政區(qū)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民國時期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qū)。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州)、廳設(shè)縣,縣直隸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西設(shè)潯陽、豫章、廬陵、贛南四道。贛南道,治贛縣,領(lǐng)十七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yuǎn)、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qū),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qū):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qū);第十一行政區(qū)(后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shè)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余六縣;第十二行政區(qū)設(shè)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六縣;第十三行政區(qū)設(shè)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五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民國政府為統(tǒng)調(diào)政區(qū)以剿滅中央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十三個行政區(qū)合并,改名贛南政務(wù)專員公署,先設(shè)大余,后遷贛州,領(lǐng)十一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qū),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qū):第四行政區(qū)設(shè)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十一縣;第八行政區(qū)設(shè)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七縣。民國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929~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贛南各地先后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設(shè)贛西南行署區(qū),轄贛州、瑞金、吉安三專區(qū):贛州專區(qū)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yuǎn)、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十縣;瑞金專區(qū)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八縣。1950年撤銷贛州專區(qū),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qū);瑞金專區(qū)更名為寧都專區(qū)。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qū),恢復(fù)贛州專區(qū),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qū)、寧都專區(qū)。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qū)并入贛州專區(qū),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qū)。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qū),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于都、尋烏、全南、大余縣。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qū)復(fù)名贛州專區(qū)。1970年改稱贛州地區(qū)。1983年7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qū)。1994年瑞金撤縣設(shè)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shè)市。1998年12月,國務(wù)院批準(zhǔn)贛州地區(qū)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qū),管轄范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洪州堂、南昌堂。

虔州堂:以望立堂,亦稱炳邑堂、贛南堂、贛州堂。

一、bǐng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有分布?!缎戮幥Ъ倚铡芬噍d。初見于《姓苑》。

二、

炳姓分布:北京大興、吉林長白等地均有此姓。

炳姓起源:源出不詳。見《中國著者號碼編制法》及《新編千家姓》。

炳姓郡望

虔州:即今江西贛州。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先后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quán)之始。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后屬廬陵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lǐng)十八縣,其中贛南三縣隸之:南壄縣(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轄今章貢區(qū)、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轄今于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yuǎn)、尋烏等地)。

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fù)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三縣仍隸之。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三縣隸廬陵郡。

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lǐng)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fàn)I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后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qū)年),屬江州。后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并入南康,領(lǐng)六縣。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揭陽為陂陽。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贛縣移縣治于葛姥城(今章貢區(qū)虎崗一帶)。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西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qū)年)。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yuǎn)郡。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隋大業(yè)初復(fù)為南康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并入贛縣、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寧都。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陂陽縣設(shè)石城場,并入寧都。虔州領(lǐng)四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唐朝時期改置虔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江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fù)置南安縣(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lǐng)五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fù)置大余縣,虔州領(lǐng)六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鎮(zhèn)。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出雩都三鄉(xiāng)和信豐一里復(fù)置安遠(yuǎn)縣,虔州領(lǐng)七縣。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zhèn)置瑞金監(jiān)。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虔州屬梁。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南唐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jiān)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lǐng)十一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yuǎn)、上猶、瑞金、龍南、石城。宋朝初期復(fù)稱虔州;宋淳化元年(關(guān)于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三縣別置南安軍。宋開寶八年(關(guān)于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宋太平興國元年(關(guān)于976年),改軍州復(fù)為虔州,隸江南西路;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zhèn)七鄉(xiāng)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六鄉(xiāng)于九州鎮(zhèn)置會昌縣,虔州領(lǐng)十三縣。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三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lǐng)十縣,隸江南西路。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宋紹興二十三(公元1153年)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fù)名為龍南。元朝時期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lǐng)縣如舊。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吳二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江西分為五道,贛州、南安二府均屬嶺北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公元1477年),設(shè)分巡嶺北道于贛州,贛州、南安二府屬之。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于贛州,稱虔院。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余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lǐng)四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增設(shè)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四道,統(tǒng)于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二府隸之。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從安遠(yuǎn)、信豐、龍南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以安遠(yuǎn)縣原轄尋烏等十五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lǐng)十二縣,南安府領(lǐng)四縣。清朝時期沿襲明制,增設(shè)寧都直隸州。清順治十年~至清康熙八年(公元1653~1669年),先后撤銷南贛守?fù)岷脱?、守兩道。清康熙十?公元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為贛南分設(shè)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三個政區(qū)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民國時期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qū)。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州)、廳設(shè)縣,縣直隸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西設(shè)潯陽、豫章、廬陵、贛南四道。贛南道,治贛縣,領(lǐng)十七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yuǎn)、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qū),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qū):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qū);第十一行政區(qū)(后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shè)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余六縣;第十二行政區(qū)設(shè)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六縣;第十三行政區(qū)設(shè)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五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民國政府為統(tǒng)調(diào)政區(qū)以剿滅中央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十三個行政區(qū)合并,改名贛南政務(wù)專員公署,先設(shè)大余,后遷贛州,領(lǐng)十一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qū),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qū):第四行政區(qū)設(shè)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yuǎn)、尋烏十一縣;第八行政區(qū)設(shè)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七縣。民國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929~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贛南各地先后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設(shè)贛西南行署區(qū),轄贛州、瑞金、吉安三專區(qū):贛州專區(qū)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yuǎn)、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十縣;瑞金專區(qū)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八縣。1950年撤銷贛州專區(qū),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qū);瑞金專區(qū)更名為寧都專區(qū)。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qū),恢復(fù)贛州專區(qū),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qū)、寧都專區(qū)。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qū)并入贛州專區(qū),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qū)。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qū),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于都、尋烏、全南、大余縣。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qū)復(fù)名贛州專區(qū)。1970年改稱贛州地區(qū)。1983年7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qū)。1994年瑞金撤縣設(shè)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shè)市。1998年12月,國務(wù)院批準(zhǔn)贛州地區(qū)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qū),管轄范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洪州堂、南昌堂。

虔州堂:以望立堂,亦稱炳邑堂、贛南堂、贛州堂。

一、bǐng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有分布?!缎戮幥Ъ倚铡芬噍d。初見于《姓苑》。

二、

炳姓分布:北京大興、吉林長白等地均有此姓。

炳姓起源:源出不詳。見《中國著者號碼編制法》及《新編千家姓》。

炳姓姓氏源流

一、bǐng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有分布?!缎戮幥Ъ倚铡芬噍d。初見于《姓苑》。

二、

炳姓分布:北京大興、吉林長白等地均有此姓。

炳姓起源:源出不詳。見《中國著者號碼編制法》及《新編千家姓》。

炳姓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洪州堂、南昌堂。

虔州堂:以望立堂,亦稱炳邑堂、贛南堂、贛州堂。

一、bǐng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東之平度有分布。《新編千家姓》亦載。初見于《姓苑》。

二、

炳姓分布:北京大興、吉林長白等地均有此姓。

炳姓起源:源出不詳。見《中國著者號碼編制法》及《新編千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