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亚洲黑人巨大videos

百家姓 > 百家姓
百家姓大全 查姓氏 姓氏起源 姓氏排名
姓氏:竇(竇)
拼音:dòu
排名:225
人口:約 49 萬
常見姓氏

竇姓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2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32007年2006年219
1995年2451987年2491982年25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9

竇姓起源

竇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

竇姓姓氏溯源

竇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賜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

竇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緡的避難之地,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jù)《風(fēng)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fēng)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后緡也跟隨著前去。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lǐng)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御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后緡),就到洛水轉(zhuǎn)彎流匯黃河的地方一個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jié)果也被有窮氏部落人發(fā)現(xiàn)并關(guān)入竇(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后來懷孕的后緡臨近產(chǎn)期,就攜帶著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竇,奔歸有仍(今山東濟寧),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是大禹的玄孫,是太康的侄孫。

太康失位后,經(jīng)過了羿、寒淖的篡位時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繼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繼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繼位。為了紀(jì)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世代相傳至今。竇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后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

竇姓起源二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氐族庫狄宥連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在史籍《魏志》中,記載有庫狄宥連部,其實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較強大的部落。在晉朝末期,庫狄宥連部的首領(lǐng)以所居之地“屋竇城”(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鄉(xiāng))為姓氏,稱竇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竇羽泥后來率部與北魏政權(quán)抗衡,最終敗北,整個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漸融合于鮮卑族。

在竇羽泥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漢化姓氏者,稱竇羽氏,后在北周時期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在當(dāng)時形成了一個相當(dāng)龐大的權(quán)勢集團。

竇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大夫竇公,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中大夫竇公,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竇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世代相傳至今。

竇姓起源四

出自周穆王賜皇后氏族為竇氏,參考文獻《穆天子傳奇》。

竇姓起源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記載:

⑴.鮮卑族沒鹿回部,其首領(lǐng)在漢朝時期被稱作拔列蘭氏,到晉朝后期被稱為紇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于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紇豆陵氏被改賜為漢姓竇氏,其后裔子孫皆稱竇氏,后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⑵.鮮卑族婁提部,以首領(lǐng)名字為部稱,后成為婁提氏。

竇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時期蒙古烏扎喇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有東海女真卦爾察部、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jara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女真族、錫伯族烏扎喇氏多冠漢姓為竇氏、吳氏、烏氏、武氏等。

竇姓起源七

源于滿族,出自元、明朝時期女真卦爾察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在東海女真卦爾察部中,有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薩哈連烏喇(今黑龍江竇文村)、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烏扎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烏扎喇·多羅岱,為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薩哈連烏喇(今黑龍江竇文村)。在明崇禎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烏扎喇·多羅岱在跟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征攻明朝益津關(guān)(今河北霸州)時陣亡,清太宗追贈其為騎都尉,并令其侄烏扎喇·薩賴襲其職,后亦陣亡,再贈一等輕車都尉。在烏扎喇·多羅岱陣亡后,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為姓氏者,稱竇氏,在滿清一朝中屬于較早即以漢姓為姓氏的家族。

竇姓得姓始祖

少康、竇公、竇羽泥、烏扎喇·多羅岱。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竇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后氏帝相失國后,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竇,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竇氏。關(guān)于此事,在《風(fēng)俗通》和《尚友錄》上也有記載。竇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竇氏的最早發(fā)源地,也是古時的國名,這個地方在今山東省濟寧市一帶。故竇氏后人奉少康為竇姓的得姓始祖。

竇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約四十六萬七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029%左右。竇(Dòu 竇)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竇姓起源古老,遠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國君相被殺后,到了王妃逃出竇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后來少康恢復(fù)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兩個兒子杼、龍,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竇姓。后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發(fā)展和演變: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四川一帶)也有以竇為姓的。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竇氏出了一個皇后,竇太后,她是文帝劉恒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一直執(zhí)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竇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竇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fēng),河南兩大郡望,在當(dāng)?shù)匕l(fā)展成為望族,因此,竇姓世稱扶風(fēng)望(漢武帝置右扶風(fēng),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fēng)郡。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河南望(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清河望(漢高帝置郡。相當(dāng)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如今,竇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省為多,約占全國竇氏人口的10%左右。

徙分布,聚集地

宋朝時期,竇姓大約有10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當(dāng)時主要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這三省竇姓大約占了竇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江蘇、山西、河南等地。河北為竇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竇姓總?cè)丝诘?7%。全國的竇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時期,竇姓人口大約有5萬5千,人數(shù)急劇減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山東為竇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竇姓人口的35%。全國竇姓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山西,這三省大約占全國竇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竇姓人口主要傾向是由北向東南地區(qū)遷移。

在蘇魯中部、安徽東段、天津、河北東部和南端、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大部、黑龍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陜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云桂大部,竇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蠹s在0.08%以上,中心地區(qū)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0%,居住了大約56%的竇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內(nèi)蒙古中東和中西、遼吉東部、山西北部、陜西中部、川渝大部、云南西部、貴州中部、廣西北部、廣東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蘇南北兩端、山東西部和東段,竇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蠹s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5%,居住了大約35%的竇姓人群。

扶風(fēng)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qū)。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fēng),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fēng)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qū)。五代時期后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qū)。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fēng)郡。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qū)。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觀津縣:漢朝時期置蓚縣,屬渤??ぁK宄瘯r期隸屬觀州,后來觀州廢黜,蓚縣便歸屬德州。唐朝貞觀元年改置觀津縣,唐永泰年間后期后屬于冀州,屬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聲觀津縣南五公里一帶地區(qū)。

扶風(fēng)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觀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號典出五代后周竇禹鈞。

竇禹鈞官諫議大夫,他的五個兒子都登了高科,人稱“竇氏桂”。有詩一首贊譽:“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一、(竇)dò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其人數(shù)雖不很多,但分布很廣,南北方皆有。除漢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竇姓。今北京,遼寧之沈陽,河北之魏縣、河間,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源不一:

1、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禹子夏啟的重孫)遭有窮之難而被殺。其妻后緡有孕,自竇(狗洞)逃出奔歸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興,其子杼龍留居有仍,遂以竇為氏。

2、為“竇公”氏所改。戰(zhàn)國時魏有竇公,后以“竇公”為氏,或改為單字姓“竇”。

3、乃“紇豆陵”氏所改。紇豆陵氏為代北地區(qū)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為單字姓“竇”,此乃截取“紇豆陵”之第二音節(jié)“豆”,并諧漢姓“竇”而得。

4、出自歷史上之氐族?!段褐尽份d有氐王竇茂,其后裔即以竇為姓;或改姓“瀆”,音仍為dòu。

5、《姓氏考略》注云:“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p>

二、(竇)

竇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2%.尤以江蘇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竇姓人口21%。

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后緡方娠,自竇(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龍,龍于中興后留居有仍,遂為竇氏,見《風(fēng)俗通》。

2、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3、魏晉時氐人姓。

4、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之孫勤,魏穆帝賜姓紇豆陵氏,勤之五代孫巖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并改紇豆陵氏為竇氏,見《魏書》。

5、東晉末后秦姚萇時,南羌有竇姓,見《晉書》。

6、傈僳族怒饒時氏族名,漢姓為竇。

7、蒙古、滿、怒等民族均有此姓。

竇姓名人:

竇犨,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觀津、河南、扶風(fēng)、河西。

竇姓歷史名人

竇姓古代名人

竇嬰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shù),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xué)說,為竇太后貶斥。后因罪被殺。

竇融新莽,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封建武男,后因參加鎮(zhèn)壓綠林、赤眉農(nóng)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quán),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jù)境自保。他先奉隗囂正朔,后見光武帝號令嚴(yán)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lián)絡(luò)。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quán)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征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后,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wèi)尉事兼領(lǐng)將作大匠。竇氏貴寵,一門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yǎng)病。歲余,融上衛(wèi)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竇固東漢(?—88年),字孟孫。扶風(fēng)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名將,竇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將,與馬武擊破燒當(dāng)羌。因受堂兄竇穆牽連被禁錮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shè)置了宜禾都尉,并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shè)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漢章帝劉炟繼位后,征召竇固為大鴻臚,歷任光祿勛、衛(wèi)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征求竇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竇固去世,謚號文。

竇憲東漢,字伯度。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lǐng)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jì)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quán)。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竇武漢朝(?-168),字游平,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傅垩屿浒四辏?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為皇后,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傅鬯?,無子,與其女竇太后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事泄,反為曹節(jié)等所殺。

竇鞏唐朝(772或773-831或832),字友封,扶風(fēng)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lián)珠集》。

竇蘋北宋,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仁宗時代?!毒谱V》雜取有關(guān)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guān)于酒的詩文等,內(nèi)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匯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xiāng)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guān)于酒的文章。

竇默元朝(1196-1280),字子聲,初名杰,又字漢卿,廣平府肥鄉(xiāng)縣興教鄉(xiāng)人(現(xiàn)邯鄲市肥鄉(xiāng)縣)。竇默是中國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學(xué)家、教育家和醫(yī)學(xué)家。竇默自幼熟讀詩書,廣結(jié)朋友,和許衡、姚樞等當(dāng)時的理學(xué)家共同探討程朱理學(xué),“凡經(jīng)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無所不學(xué)。廣泛涉獵,無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學(xué)知識更為豐富和系統(tǒng)化,特別是朱熹思想的滲透,形成自己一套觀點,為他日后出仕元廷,輔佐世祖,成就帝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中華帝國黃老學(xué)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呂后賞賜每個諸侯王宮女五名,竇漪也在被選之列。因家在清河,竇姬請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但宦官把事給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國去,就這樣她到了代國,但代王劉恒非常喜歡她,和她生了劉啟和劉武。竇姬信奉黃老之學(xué)(道家學(xué)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劉啟以黃老治國,在以後的日子里黃老思想成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竇太后逝世為止,歷經(jīng)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漢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竇建德隋朝,漳南人。聚眾起事

竇燕山隋朝,據(jù)河北諸郡,稱夏王,建號五鳳。隋大業(yè)十四年煬帝南游江都,為反賊宇文化及弒,時王世充在洛陽自稱鄭王,奉越王侗為帝,建德亦奉朝命。賊王世充旋弒侗自稱帝,建德亦稱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擊世充。世充求援建德,建德出兵救。四年,戰(zhàn)敗被俘,斬于長安。享年48歲。

竇榮定隋朝,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曾率軍出涼州,御突厥阿波可汗,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一帶)獲捷,迫使阿波證盟而去。冊封洛州總管、陳國公,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妻子是隋文帝的姐姐萬安公主,兒子竇抗是大唐武德朝宰相。

竇威唐朝,武德年間的宰相,岐州平陸縣人。唐高祖太穆竇皇后的叔父,隋朝太傅竇熾之子。竇氏一族皆以武勇稱世,而竇威卻以文章秀美而稱世,好讀書,尤其熟知朝廷故事。當(dāng)時天下大亂,禮典缺失,唐初禮法建制皆出自竇威規(guī)劃。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竇叔向唐朝,字遺直,京兆(今陜西省扶風(fēng))人。唐代宗大歷初登進士第,代宗時,常袞為相,引為左拾遺、內(nèi)供奉。袞貶,出為溧水令,復(fù)遷工部尚書。詩法謹(jǐn)嚴(yán),有詩傳世。五子群、常、牟、庠、鞏,皆工詞章,著有《聯(lián)珠集》行于時。竇叔向工五言,名冠時輩。有集七卷,今存詩九首。

竇漢卿金朝,有醫(yī)學(xué)家。名默。廣平肥鄉(xiāng)人,曾官居太師,故世稱竇太師,精針灸八脈穴法,著有《針經(jīng)指南》、《標(biāo)幽賦》為是書主體內(nèi)容,因行文典雅,論理精湛,元明諸名家皆宗之。論其體用,《標(biāo)幽賦》之于針灸實如《煙波釣叟歌》之于遁甲也。

竇光鼐清朝(1720~1795),官員、學(xué)者。字元調(diào)(一說符調(diào)),號東皋,山東諸城市箭口鄉(xiāng)西郭家埠村人。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歷督學(xué)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他與紀(jì)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竇姓近代名人

竇宗融(1895—1931.8.27),字世雄,又字時尋,甘肅省榆中縣人。幼讀私塾,后隨岳父到敦煌縣繼續(xù)讀書。1925年冬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民主革命時期,1920年11月赴蘭州,當(dāng)了警察。在與好友張一悟的經(jīng)常接觸中,接受了革命思想。 1931年8月27日,被殺害于北平西直門外護城河邊,犧牲時36歲。

竇朝宗(1907—1931),原名竇祖海,代號吳恕,安徽省六安市人。早年和胞弟竇中、未婚妻余佩芬參加六安土地革命斗爭。1928年在六安縣立初級中學(xué)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在上海由團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竇克難(1908—1931.11),原名祖文,又名竇克蘭、杜克南,化名薛英,安徽省六安市西河口鄉(xiāng)郝家集人。1917年9歲時入進步知識分子王鼐雄私塾就讀,以聰明的天資和孜孜不倦的學(xué)習(xí),成績斐然,被王譽為“竇家千里駒,終非池中物?!?927年在六安縣立中學(xué)由吳岱新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以革命報刊宣傳鼓動群眾,報導(dǎo)革命動態(tài),還參與編寫和審定蘇區(qū)學(xué)校課本,為中共皖西北特委創(chuàng)辦的向忠發(fā)學(xué)校(即黨校)、軍事政治學(xué)校、模范學(xué)校、女校講課,幫助建立列寧文化室、列寧小學(xué)和群眾戲劇團體,推動和發(fā)展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文化教育事業(yè)。1931年6月調(diào)任中共霍山縣委書記。11月中旬到皖西北道委機關(guān)開會,途經(jīng)麻埠梁山寨時被逮捕,12月張國燾搞內(nèi)部“肅反”擴大化時,和革命伴侶趙慧嬡一起被錯殺于麻埠,時年23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夫妻兩人均得以平反昭雪,追認(rèn)為革命烈士,編入《中華英烈傳》。

竇來庚(1900—1942.7.19),字峰山,山東省臨朐縣東城街道竇家洼村人。自幼尚武,1914年高等小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臨朐師范講習(xí)所,1919年考入濟南一中,當(dāng)年轉(zhuǎn)入山東省武術(shù)傳習(xí)所學(xué)習(xí)。畢業(yè)后任臨朐縣高等小學(xué)國術(shù)教員。1942年7月19日凌晨,日偽軍分多路向竇部發(fā)起進攻,保安17旅因兵力、武器與敵懸殊,節(jié)節(jié)失利,先退至福山、八埠頂一帶,后退到鄔家官莊。激戰(zhàn)到下午4點,2000多人的17旅只剩不足100人,自己亦中彈負(fù)傷。誓死不當(dāng)俘虜,開槍自盡,犧牲時42歲。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感其忠烈,追晉為陸軍少將。1988年2月2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rèn)為革命烈士。

竇秀增(1904.8.16—1939.8),字濟民,廣東省吳川市振文鎮(zhèn)上竇村人,景昭之長子。1934年2月離開故土、高堂東渡日本留學(xué)。日本侵略軍逐日擴大入侵中國,中國抗日浪潮逐日興起。日本政府對中國留日學(xué)生也逐日懷懼,日政警方介入拘趕我留學(xué)生。1936年1月日軍大舉進軍入侵中國,這時秀增在信中寫道:“國家抗戰(zhàn),現(xiàn)值得青年均應(yīng)從軍。所以找尋機會,迫著北上來韶抗日?!毙阍龉x憤填膺毅然離日回國從戎。拜別高堂、扣見父老,偕宗親竇振琨引路。從梅錄起程經(jīng)化州、高州、信宜、羅定;轉(zhuǎn)往廣西梧州、賀縣,再轉(zhuǎn)回廣東乳源等縣避開敵占區(qū),徒步行破了三對鞋才到韶關(guān)山背嶺革命根據(jù)地的國共聯(lián)軍三十五集團軍部。時任該集團軍獨立旅旅長廣州黃浦軍官學(xué)校、十二期通訊科畢業(yè)的竇振琨二哥竇振藩的推舉,由三十五集團軍司會員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將軍批準(zhǔn)。以留日盛譽的秀增公多謀善斷、軍略超人,李漢魂將軍特任秀增公為一五五師作戰(zhàn)部秘書長。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已卯八月因抗日烽火四起,地方缺醫(yī)少藥。在出發(fā)英德接收新兵時,秀增公因癍痧大熱癥卒任內(nèi),享年35歲。,當(dāng)時師部把秀增公安葬于韶關(guān)山背嶺抗日革命軍人公墓。斯時李漢魂將軍命其下屬軍官黃炎光、楊廷桂等對秀增公舉行盛大追悼大會,即時省政府報告抗日軍部批準(zhǔn)追授《竇秀增抗日優(yōu)秀將士》的榮譽稱號,其胞弟秀祺公加入抗日救國隊伍,率兵武裝起義,組織敵后武工隊,英勇善戰(zhàn)團結(jié)戰(zhàn)友,指揮作戰(zhàn),一九四五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四晚突圍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享年二十九歲。于一九八八年廣東省人民政府876號文,批復(fù)竇秀祺為革命烈士,國家民政部頒發(fā)了革命烈士證明書。鄉(xiāng)人異口同聲夸上竇村景昭公家境貧窮,他兒孫人窮志不窮,在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幫扶下,他們個個成才、為國家效勞、全家食天祿,且家庭溫馨,孝悌滿門。成為鄉(xiāng)人學(xué)習(xí)的好榜樣。

竇秀祺(1915.3.14-1945.12.8),廣東省吳川市振文鎮(zhèn)上竇村人,生于1915年3月14日,年少時被賣“豬仔”到南洋,1939年從印尼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張炎將軍號召下,于振文區(qū)成立新安鄉(xiāng)等三個抗日后備隊,竇秀祺任中隊長。1945年參加吳川抗日武裝起義及游擊活動。1945年12月8日晚上竇秀祺同志在執(zhí)行任務(wù)時壯烈犧牲了,時年29歲。

竇姓郡望

扶風(fēng)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qū)。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fēng),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fēng)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qū)。五代時期后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qū)。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fēng)郡。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qū)。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觀津縣:漢朝時期置蓚縣,屬渤???。隋朝時期隸屬觀州,后來觀州廢黜,蓚縣便歸屬德州。唐朝貞觀元年改置觀津縣,唐永泰年間后期后屬于冀州,屬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聲觀津縣南五公里一帶地區(qū)。

扶風(fēng)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觀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號典出五代后周竇禹鈞。

竇禹鈞官諫議大夫,他的五個兒子都登了高科,人稱“竇氏桂”。有詩一首贊譽:“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p>

一、(竇)dò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其人數(shù)雖不很多,但分布很廣,南北方皆有。除漢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竇姓。今北京,遼寧之沈陽,河北之魏縣、河間,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多嵧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其源不一:

1、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禹子夏啟的重孫)遭有窮之難而被殺。其妻后緡有孕,自竇(狗洞)逃出奔歸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興,其子杼龍留居有仍,遂以竇為氏。

2、為“竇公”氏所改。戰(zhàn)國時魏有竇公,后以“竇公”為氏,或改為單字姓“竇”。

3、乃“紇豆陵”氏所改。紇豆陵氏為代北地區(qū)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為單字姓“竇”,此乃截取“紇豆陵”之第二音節(jié)“豆”,并諧漢姓“竇”而得。

4、出自歷史上之氐族?!段褐尽份d有氐王竇茂,其后裔即以竇為姓;或改姓“瀆”,音仍為dòu。

5、《姓氏考略》注云:“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二、(竇)

竇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2%.尤以江蘇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竇姓人口21%。

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后緡方娠,自竇(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龍,龍于中興后留居有仍,遂為竇氏,見《風(fēng)俗通》。

2、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3、魏晉時氐人姓。

4、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之孫勤,魏穆帝賜姓紇豆陵氏,勤之五代孫巖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并改紇豆陵氏為竇氏,見《魏書》。

5、東晉末后秦姚萇時,南羌有竇姓,見《晉書》。

6、傈僳族怒饒時氏族名,漢姓為竇。

7、蒙古、滿、怒等民族均有此姓。

竇姓名人:

竇犨,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觀津、河南、扶風(fēng)、河西。

竇姓姓氏源流

一、(竇)dò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其人數(shù)雖不很多,但分布很廣,南北方皆有。除漢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竇姓。今北京,遼寧之沈陽,河北之魏縣、河間,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多嵧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其源不一:

1、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禹子夏啟的重孫)遭有窮之難而被殺。其妻后緡有孕,自竇(狗洞)逃出奔歸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興,其子杼龍留居有仍,遂以竇為氏。

2、為“竇公”氏所改。戰(zhàn)國時魏有竇公,后以“竇公”為氏,或改為單字姓“竇”。

3、乃“紇豆陵”氏所改。紇豆陵氏為代北地區(qū)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為單字姓“竇”,此乃截取“紇豆陵”之第二音節(jié)“豆”,并諧漢姓“竇”而得。

4、出自歷史上之氐族?!段褐尽份d有氐王竇茂,其后裔即以竇為姓;或改姓“瀆”,音仍為dòu。

5、《姓氏考略》注云:“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p>

二、(竇)

竇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2%.尤以江蘇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竇姓人口21%。

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后緡方娠,自竇(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龍,龍于中興后留居有仍,遂為竇氏,見《風(fēng)俗通》。

2、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3、魏晉時氐人姓。

4、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之孫勤,魏穆帝賜姓紇豆陵氏,勤之五代孫巖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并改紇豆陵氏為竇氏,見《魏書》。

5、東晉末后秦姚萇時,南羌有竇姓,見《晉書》。

6、傈僳族怒饒時氏族名,漢姓為竇。

7、蒙古、滿、怒等民族均有此姓。

竇姓名人:

竇犨,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觀津、河南、扶風(fēng)、河西。

竇姓堂號

扶風(fēng)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觀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號典出五代后周竇禹鈞。

竇禹鈞官諫議大夫,他的五個兒子都登了高科,人稱“竇氏桂”。有詩一首贊譽:“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p>

一、(竇)dò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其人數(shù)雖不很多,但分布很廣,南北方皆有。除漢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竇姓。今北京,遼寧之沈陽,河北之魏縣、河間,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多嵧ㄖ尽な献迓浴酚休d。其源不一:

1、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禹子夏啟的重孫)遭有窮之難而被殺。其妻后緡有孕,自竇(狗洞)逃出奔歸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興,其子杼龍留居有仍,遂以竇為氏。

2、為“竇公”氏所改。戰(zhàn)國時魏有竇公,后以“竇公”為氏,或改為單字姓“竇”。

3、乃“紇豆陵”氏所改。紇豆陵氏為代北地區(qū)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為單字姓“竇”,此乃截取“紇豆陵”之第二音節(jié)“豆”,并諧漢姓“竇”而得。

4、出自歷史上之氐族。《魏志》載有氐王竇茂,其后裔即以竇為姓;或改姓“瀆”,音仍為dòu。

5、《姓氏考略》注云:“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二、(竇)

竇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2%.尤以江蘇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竇姓人口21%。

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后緡方娠,自竇(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龍,龍于中興后留居有仍,遂為竇氏,見《風(fēng)俗通》。

2、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

3、魏晉時氐人姓。

4、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之孫勤,魏穆帝賜姓紇豆陵氏,勤之五代孫巖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并改紇豆陵氏為竇氏,見《魏書》。

5、東晉末后秦姚萇時,南羌有竇姓,見《晉書》。

6、傈僳族怒饒時氏族名,漢姓為竇。

7、蒙古、滿、怒等民族均有此姓。

竇姓名人:

竇犨,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觀津、河南、扶風(fēng)、河西。